靈修文章
Articles on spirituality
看影片談全方位健康-十堂課心靈之旅

在這個充滿變動與壓力的時代,我們常常關注外在的成就與生活的效率,卻忽略了對自己內在身心靈的照顧。感謝秀華老師精心規畫的《看影片談全方位健康》課程,透過10部影片的導引,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地自我覺察、探索情緒、學習溝通與放下,逐步走向一條更有意識、健康完整的生命道路。
一、從覺察開始:重新認識自己
課程第1堂,曾寶儀的生命故事讓我深受感動。她勇敢地面對恐懼,踏上14年的自我療癒之路,使我們意識到:真正的改變,從「看見自己」開始。自我覺察並不只是認識情緒的浮動,而是深層地承認內在的傷口與需求,並給予它們空間與時間去被療癒。
二、親愛的自己:溫柔對待身體
第2堂課透過絡穴養生影片,先介紹睡前的放鬆動作來改善睡眠與強健身體,但其實更深層的是提醒我們:你是否有在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我們常忙於工作、家庭與各種責任,卻忘記我們的身體正默默承受一切。學習傾聽身體的聲音,不再忽視疲勞與不適,是愛自己很實際的一步。
三、向內探尋:放下對外追求的執著
在《放下對外追求》與《破除焦慮套路》這兩堂課中,學到如何從不安與焦躁中找回內在的穩定。現代人活在一個充滿比較的世界,社群媒體上每個人看起來都比自己過得好,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著別人的標準,卻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吳若權老師提出的5步驟:歡迎焦慮、深呼吸、走到戶外、寫下情緒、重新定義焦慮,給我們非常大的幫助。原來情緒不需要被「解決」,而是要被「陪伴」與「理解」。
課後A同學分享道:「讓自己不陷入自我的盲點而不自覺」,這提醒我們,原來放下的不是放棄,而是清楚地選擇,讓自己活得更清醒。
四、臣服不是懦弱,而是一種信靠
《臣服的力量》這堂課非常具有挑戰性。從放下批判、情緒壓抑、對結果的執著,到擁抱靈性的自由,這一連串的「放下」,不是逃避,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接納。課堂中提醒我們:「相信每一刻都是最好的安排」,提醒自己在困境中也能相信天主的安排與慈愛。
五、非暴力溝通:轉念與說話的力量
第5堂由賴佩霞講解的非暴力溝通4步驟深深打動我們。許多時候,我們因為情緒而說出傷人的話,卻無法真正表達自己的需求。透過觀察、感受、需求與請求的流程,開始學會在衝突中保持平靜,讓溝通成為連結的橋樑,而非隔閡的牆壁。
六、接納情緒,讓它自由來去
情緒從來不是敵人,反而是朋友。蘇予昕心理師在第6堂課教導我們如何修復情緒:承認、傾聽、轉化。情緒是天主賜予我們的語言,幫助我們看見內在的渴望與恐懼。這堂課讓我更加明白:「你接納什麼,什麼就會消失」,唯有接納,才能轉化。
課後B同學提到:「除了身心社會的學習外,更需要信仰(靈性)的操練」。信仰給我們的安穩力量,幫助我們面對情緒風暴。
七、與過去和解,走向整合的自我
「想太多想出病」與「我綁架了自己」這兩堂課讓我看見「自我設限」的真相。我們常為了扮演一個「完美的角色」,而綁架了真實的自我。課程提醒我:脆弱、現實與理想的我,必須攜手前進,才能邁向完整的我。從「合理化創傷」到「視覺化目標」,都是實用的技巧,引導我走出困境。
八、我可能錯了:謙卑與覺察的智慧
這堂課以森林智者的10堂課為中心,讓我深刻體悟「無常」與「放手」的重要。「我可能錯了」不僅是謙卑的開始,更是成長的契機。年輕時的流浪,呼吸的力量,專注當下的練習,讓我看見一個簡樸而豐富的生命。
課後C同學寫到:「人生路上誰無坎坷困境,要不是有『天主的憐憫』,那能那麼容易逾越心緒淒迷,重見曙光,得著新生命!獲得身心靈的健康平安喜悅!」倚靠這份感恩與信仰,了解到原來生命中每一次跌倒,都是天主給的養分。
九、培養好習慣,不靠意志力
《原子習慣》的心理暗示觀念打破了我對「自律」的迷思。我們不必強迫自己改變,而是可以透過環境與習慣的設計,讓改變變得輕鬆。原來,建立好習慣並不難,只要一個清晰的心理暗示,加上一點點的耐心與信念。
十、穿越痛苦,尋回喜悅
最後一堂課,以達賴喇嘛與圖圖主教的對談作結,為整個課程畫上溫暖又深刻的句點。在逆境中如何保持喜悅?這是靈性最深的修煉。放下嫉妒、恐懼與執著,我學會不再「對抗」生命的風暴,而是與它共舞。
課後D同學分享說:「最大的寶藏是自己。別內耗在沒有用的自責。」人生就是一場不斷回家的旅程,而這10堂課,正是回到自己的導航儀。
結語:心靈的洗禮
整體來說,這10堂課給我的不只是知識,更是一種陪伴與支持。每一堂課都像是心靈的一帖良藥,溫柔地提醒我:要愛自己、要傾聽情緒、要學會放下與轉念。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中,這樣的課程就像一個喘息的空間,讓我們可以慢下來,好好看看自己,重新出發。透過影片、老師的引導與同學們的真誠分享,重新認識了自己,也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感謝這段學習旅程,讓我們更願意去覺察、去愛、去接納,並走在天主愛的光中。
Ame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