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天主教在台開教150週年紀念特刊
P. 118
1950年以後,從大陸撤離的傳教
士,大批湧入台灣,教會迅速發展,
需要大批本地福傳人員協助。除道明會
時期訓練的傳道外,有些神父指派熱
▲王愈榮主教與神父、修女和姑婆於慈親樓合照
心教友或任用接受短期訓練的教友協助
其工作,但傳道學校仍是較獲認可的培
育方式。因此,各修會、團體在這十幾
年間,成立了超過十所的傳道學校,為
教會提供最佳的福傳人力資源。他們成
為傳教士的前驅,協助教外人士認識基
督,並為教友提供各種訓練與服務。
▲姑婆合照
因應對婦女福傳的需要,台灣教會 教會很多人感念這些為教會奉獻一
曾於1900年聘請兩位通曉閩南語的廈 生而沒有成家的姑婆,因此,許多教內
門姑婆,來台北協助福傳。1906年又聘 外人士出錢出力,於瑪利諾會修女捐贈
請四位姑婆到中南部傳福音,也頗受教 的彰化市區內的土地上,在1983年興
友敬佩。此後聘請來台的姑婆因水土不 建完成二層樓房舍,讓她們安享晚年。
服返回廈門,台灣教會決定自己培育姑 蔡文興主教題名為「慈親樓」,除了感
118 婆。經過一些嘗試與挫折,在道明傳教 謝天主的慈愛,教內外善心人士的捐助 119
女修會協助下,終於1921年在高雄成功 外,就是為感謝一生守貞,為台灣教會
修會報導 聖母巡行
開辦女傳道養成所,培育了十位福音使 傳主福音的傳教姑婆的功德,也如慈親
者,後來又辦理兩屆,加上幾位在神父 般地普施主恩。
指導下訓練完成的,共有三十三位。她
門在俗世中推動福傳工作,雖未發守貞 1970年以後,台灣經濟起飛,福傳
誓願,但默許為基督淨配,堅守貞德, 工作日益難以拓展,教務成長停滯,教
一生完全奉獻於教會。年輕時稱之「某 友人數甚至下滑,許多堂區不再聘任傳
某姑」,年長後稱之「某某姑婆」。 道。主教團為促使教友實踐〈教友傳教
她們是不發誓願,不穿會衣的在俗修道 法令〉的號召,1974年成立「中國天主 聖母巡行
者,她們最後多半加入道明第三會。 教教友傳教協進會」,開啟教友協助福
傳的新頁。在教友培訓加強後,顯見教
友素質提升,更主動參與教會生活。但
因神職人員老化,聖召日減,仍須教友
參與專職福傳工作。因此,輔大神學院
於2004年在教義系增設福傳組,與永泉
教義與禮儀研究中心,一起培育符合現
時代需要的專業福傳師。
▲早期傳教姑婆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