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會
Worldwide Church News


四旬期週五第二場默想:天主的愛並不強求於人

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3月28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帶領了四旬期週五的第二場默想,談論「聖神內的自由」。他強調,基督是全然的自由,因為祂從不強求於任何人,而是以真理和愛拯救世界。
(梵蒂岡新聞網)「聖神內的自由」是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3月28日在四旬期週五第二場默想中省思的主題。他從耶穌公開生活的幾個事跡出發,闡述了祂全然的自由和拯救世界的方式。
不要立刻投以信任
帕索里尼神父談論了天主子耶穌的三大教導,即:不要立刻投以信任,要懂得讓人失望,以及不要強求於人。
談到第一點、不要立刻投以信任,教宗府講道神師引述了一段福音事跡(若二23-25):耶穌雖然在耶路撒冷受到許多人的讚賞,但祂卻不信任他們,因為「祂認識在人心裡有什麼」。
帕索里尼神父由此提到當今世界的個人主義、攀比競爭,以及總是想要被人欣賞的需求。他表示,耶穌遠離的正是這種快速且膚淺的認可,因為祂深知人心,儘管天主聖神寄居在人心中,並對人的心靈說話,但人心是極度脆弱的、容易被操弄,而且人心善變又膽怯。
耶穌善師期待人作出更有意識、更成熟的回應。簡單來說,這成長並非機械性的發展進程,而是要有審時度勢的能力,懂得處理各種複雜的關係。這是因為所有重要的事都需要時間、耐心、承諾和付出。耶穌雖然看起來冷淡地遠離人群,實際上是深懷智慧,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懂得讓人失望
基督給我們的第二個教導是要學會讓人失望。為了分析這點,帕索里尼神父引用福音中客納罕婦人求主治癒她女兒的事跡(參閱:瑪十五23-24)。那時候,耶穌「一句話也沒有回答她」,連同情的目光也沒有。
教宗府講道神師解釋道,面對苦難,耶穌表現得很無情,因為祂並不以救世主自居,不藉以覺得自己很重要,而且祂不怕在他人眼中顯得無足輕重。隨後,在客納罕婦人的堅持下,耶穌承認她的大信德:這份信德期盼事情能往最好的方向改變。因此,耶穌表面的冷漠其實是一種教育,它讓人心中的信任得以浮現出來。
希望帶來平安
基督的第三個教導是祂能與人們的意見保持距離。《若望福音》記載的增餅奇跡便是一個例子(六14):現場眾人開始興奮躁動時,耶穌獨自退避一旁。
帕索里尼神父指出,這是因為耶穌明白人心的脆弱。耶穌回到門徒中間時,門徒們已經陷入困境,遭受暴風雨的打擊。教宗府講道神師闡明,這場風雨象徵了人的一切恐懼,以及人辨認不出那暗藏在脆弱內的力量。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夜裡,耶穌依然是從不叫人蒙羞的希望:祂平息風浪,帶來平安。
教宗府講道神師最後總結道,上主並未強求祂的子女隨時準備好承行祂的旨意;相反地,祂擔心兒女們無法自由地表現各自的感受,被禁錮在無用的自滿裡,淪為自己和他人期許的奴隸。
我們應當有勇氣真誠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向更偉大的生命敞開,走近天主的國,因為真理和愛不需要強求於人,而是等待事物自由地成熟。這就是基督拯救世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