禧年專區
Jubilee year


聖階朝聖地:基督受難前曾走過的台階,世界上最神聖之地



傳統認為,這是比拉多官邸的28級台階,耶穌在被判死刑前曾走過的台階。無數信徒來到羅馬,跪著攀登這些台階,為自己或已故親人獲得全大赦。這座朝聖地由苦難會會士負責守護,其中還保存著教宗的私人小堂,稱為至聖所,內藏極具價值的聖髑。
(梵蒂岡新聞網)羅馬宗座聖階朝聖地是基督受難的卓越象徵,坐落於距離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僅幾步之遙的地方,這裡在14世紀亞維農教廷時期之前,曾是教宗的古老官邸——拉特朗宮。朝聖地內保存著28級台階,傳統認為這些台階來自比拉多官邸,由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婦海倫(Sant'Elena)運至羅馬。海倫被譽為第一位基督徒考古學家,在公元327年至328年間前往聖地朝聖時,為尋找耶穌的生活遺址進行了大量研究。
自1854年起,根據庇護九世教宗的意願,苦難會會士負責“永久”守護聖階。苦難會的神恩就是「促進對主受難的紀念」,正如其創始人聖十字保祿(San Paolo della Croce)所言,這是最偉大、最奇妙的聖愛工程。
禧年期間預計將有一百萬遊客
我們離開拉特朗聖若望廣場那標誌性的繁忙城市交通,步行前往這個數世紀以來被世界各地無數朝聖者所敬仰和參觀的聖地。在150年前由庇護九世教宗所建立的隱修院中,院長萊昂內洛·萊迪神父(Padre Leonello Leidi),給我們作了介紹:「通常一年內我們接待的訪客超過五十萬人次。今年預計將達到一百萬人次。」他還為我們介紹了為禧年安排的各種活動,其中包括每週五下午(七月和八月除外)舉行的拜苦路和用多語種舉行的彌撒。
運送工作在一夜之間完成
萊迪神父解釋說:「這座朝聖地可以追溯到西斯篤五世(Papa Sisto V)教宗時期,他於1590年建立了這座朝聖地。前一年,教宗要求他信任的建築師多梅尼科·豐塔納(Domenico Fontana)將聖階從古拉特朗宮的北側遷移到現今的位置,置於四個階梯的中央。據記載,這一遷移工作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我們掌握的確切信息是,自公元1000年以來,這28級台階就被朝聖者們認定為基督多次踏過的台階,當時耶穌在耶路撒冷的總督府受審並被判處死刑。」
大理石上膝蓋留下的痕跡
根據古老的傳統,朝聖者只能跪著攀爬聖階。大理石台階上的凹槽是一代又一代朝聖者經過的痕跡,1724年依諾增爵十三世教宗在台階上覆蓋了胡桃木板。萊迪神父承認:攀爬非常費力,這種克苦行為意味著一種補贖,一種對基督受難的感同身受。
耶穌的血滴
在朝聖地院長指引下,我們注意到第一級、第十一級和最後一級台階的中間部分胡桃木板上鑲有玻璃板,透過這些玻璃可以看到下面的黃銅十字架和刻在大理石上的十字架:「根據中世紀發展起來的傳統,基督在受鞭刑後,他的血滴落在了一些台階上。」
這些如今已看不見的痕跡仍然是朝聖者在此停留時虔誠敬拜的對象,他們會將頭或聖物放在上面。在2020年完成的修復工作中,移除石階上的木板時,發現了許多祈禱文、十字架、念珠、聖像卡片或為祈求特殊恩典的親人的照片。如今,這些物品由苦難會會士保存在一個特別的展示櫃中。
一條適合所有人的補贖之路
在這次由梵蒂岡博物館藝術贊助人資助、梵蒂岡博物館工匠們實施的修復工程中,在聖階周圍的四個樓梯中的一個安裝了升降平台,以便行動不便的人也能完成朝聖並獲得全大赦。在朝聖地中,一年中的每一天,而不僅限於禧年,只要滿足常規條件,如告解、領聖體、念信經和為教宗的意向祈禱,即可獲得全大赦。
藝術促進信仰
在攀爬兩側的兩段階梯時,朝聖者可以默觀75幅精美的聖經場景壁畫,這些壁畫繪制於16世紀,受西斯篤五世(Sisto V)教宗委託,由至少12位不同的畫家創作,覆蓋了牆壁和拱頂。這是一部窮人的《聖經》,幫助朝聖者沈浸在救恩史中。此外,聖階的路徑周圍還裝飾著33幅描繪基督受難的壁畫。朝聖地內的繪畫總面積達1700平方米。我們跪著攀爬28級台階的同時,也通過這些藝術作品,更容易感同身受並默想救世主的苦難。
博尼法爵八世構想出禧年的地方
攀爬結束後,我們來到了朝聖地的核心——聖老楞佐堂,也被稱為至聖所。最初,這座小堂被包含在拉特朗宮內,首次被提及是在8世紀的《教宗名錄》中,它是教宗的私人小堂。萊迪神父將其稱為「早期的西斯汀小堂」,並指出這裡曾舉行過聖週的一些禮儀。這裡也是新當選的教宗前往聖若望拉特朗大殿舉行就職儀式的遊行起點。聖階朝聖地的院長指出:「我們可以想像,正是在這個地方,博尼法爵八世教宗構想出了1300年第一屆禧年的理念。」
教宗的私人小堂
小堂由一扇厚重的青銅門封閉,穿過這扇門,便進入了一個裝飾著哥特式元素和羅馬學派壁畫的房間,這些裝飾是由尼各老三世教宗所要求的。在我們腳下,鋪設著如同珍貴地毯般的科斯馬蒂式(cosmatesco)地板,由斑岩、花崗岩和大理石鑲嵌而成,這些材料來自古代帝國時期的古老建築。
非人手所繪的聖像
一進入聖所,目光便被一幅古老的基督寶座像所吸引,這幅聖像自第二個千年的初期便被珍貴的銀板覆蓋。它的創作時間可追溯到5世紀末至6世紀初。這幅聖像一直被尊稱為「至聖救主」,這也是鄰近的拉特朗大殿的稱號。關於這幅聖像的作者、起源以及它如何來到羅馬,至今仍是一個謎。根據古老的傳統,這幅聖像由福音作者路加開始繪制,並由天使完成,因此被稱為“acheropita”,即「非人手所繪」。
在過去幾個世紀里,教宗們會在復活節早晨前往至聖所,參與阿納斯塔西斯(Anastasis)禮儀,即打開封閉聖像的門板,這一禮儀象徵著基督從墳墓中復活。此外,在8月14日晚上,即聖母升天節前夕,至聖救主的聖像在禮儀遊行隊伍護送下,穿過羅馬廣場,直到聖母大殿。在黎明時分,聖像會與“羅馬人民救援之母”像相遇。
保險櫃祭台
在受人敬仰的聖像下方,矗立著一座加洛林時期的祭台,只有教宗才能在此舉行彌撒。這座祭台形似一個保險櫃,由青銅門封閉,周圍環繞著厚重的鐵柵欄,並由一套非常複雜的鎖具系統鎖住。13世紀的青銅門上雕刻著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的像,以紀念曾保存在這裡的兩位宗徒的頭顱。祭台內部是一個由良三世(Leone III)教宗時期的柏木製成的聖髑盒,裡面保存著教會初期多位聖人的聖髑,以及其他與耶穌基督生平相關的聖髑:從耶穌的涼鞋到聖女依搦斯(Sant'Agnese)和聖女巴西德(Santa Prassede)的頭顱。這些聖髑曾保存在珍貴的中世紀聖髑盒和展示櫃中,自1905年起,它們被保存在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的聖髑博物館中,如今成為梵蒂岡博物館參觀路線的一部分。
最後晚餐餐桌的碎片
在小堂入口門對面的牆壁上,保存著一個木頭和水晶製成的聖髑盒,裡面存放著一塊木片,傳統認為這是耶穌在聖週四最後晚餐中斜倚的餐桌的一部分。
進入這個充滿永恆神聖氛圍的環境時,靜默與神秘感籠罩著每個人。牆壁上的銘文寫道:「Non est in toto sanctior orbe locus」——世界上沒有比這更神聖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