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教會
Worldwide Church News
教宗方濟各為榮休教宗主持葬禮:本篤,願你的喜樂此刻獲得圓滿
(梵蒂岡新聞網)「我們渴望以教會團體的身份,把我們的弟兄交託在天父的手中:願這雙慈悲的手找到他以福音的油點燃的燈,他竭盡一生傳揚福音並為福音作出見證。」(參閱:瑪廿五6-7)教宗方濟各1月5日在聖伯多祿大殿前為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主持殯葬彌撒,在講道中如此說道。
管風琴聲在聖伯多祿廣場迴盪,大殿鐘聲持續敲響,群眾的掌聲愈加熱烈。在如此的背景下,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棺槨於1月5日上午8點45分被抬到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台階,安置在祭台正前方的地毯上。拉青格教宗的私人秘書甘斯魏總主教與禮儀人員一同打開一本福音書,放在已故教宗的棺槨上,然後跪下致敬。此時,甘斯魏總主教親吻了這本福音書。
封棺儀式已於葬禮前一天晚上完成。本篤十六世的棺槨共有三層:最內層是柏木棺,中間一層是鋅製棺木,最外層是橡木棺。隨葬品包含了介紹拉青格教宗生平和牧職簡史的公證書,以及他牧職期間鑄製的勳章和錢幣。
在聖伯多祿廣場上,數萬名信眾或坐或站,或是在中間,或是在外圍,齊心參加了這台送別本篤教宗的感恩祭。人群當中有許多年輕的面孔,也有攜老帶幼的家庭,更有組隊前來的團體成員。他們有平信徒也有修道人,有的人居住在永城羅馬,有的人從其它國家長途跋涉而來。不同國籍、不同年齡層的天主子民,在廣場上揮舞著他們的國旗和團體旗幟。
梵蒂岡一帶從葬禮前一晚進入戒備狀態。許多參禮者在天還沒亮的時候就開始排隊,等著接受安檢進場。當天清晨濃霧籠罩、濕氣寒冷刺骨,但這並沒有澆熄信友們送拉青格教宗最後一程的熱火,很多人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才進入廣場。現場的氣氛哀戚肅穆,掌聲雖然如雷貫耳,卻也克制。這台殯葬彌撒遵照了本篤十六世的遺願,簡單樸素。
教宗方濟各約莫在9點20分坐著輪椅來到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台階,為本篤十六世主持殯葬彌撒。共祭的神長大約有130位樞機、400名主教和將近3700名司鐸。當天的彌撒講道以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最後一句話展開,即:「父啊!我把我的靈魂交託在祢手中。」(路廿三46)教宗方濟各省思了基督的形象,以及拉青格如何一生定睛仰望基督,直到他嚥下最後一口氣。
教宗方濟各指出,天主的手是「寬恕的手、憐憫的手、治癒的手、慈悲的手、傅油的手、降福的手」,同時也是「帶著傷痕的手」。這雙手不斷地接觸他人,「不停奉獻自己,為叫我們認識天主對我們的愛,使我們相信這份愛」。
接著,教宗談及「滿懷感激的奉獻」,為上主和天主子民服務;這服務源自於我們白白領受的恩典。提到「在祈禱中的奉獻」,教宗稱,如此的奉獻在牧者必須應對的挑戰和矛盾中默默地鍛鍊和精進(參閱:伯前一6-7)。
教宗由此提到上主邀請我們「滿懷信心地餵養羊群」(參閱:若廿一17):「如同耶穌善師那樣,牧人肩上扛著代禱的疲憊擔子,為其子民受傅油而筋疲力盡;在那些必須為美善而奮鬥、弟兄姊妹的尊嚴遭到威脅的地方,更是如此。」
「上主激發良善,讓人能理解、接納、盼望、放手一博、克服誤解」。教宗表示,「餵養羊群意味著去愛,而去愛也意味著隨時要受苦」。這便是「在聖神的慰藉扶持下的奉獻」,是一種「結實纍纍的見證」。作出這種見證的人「就像聖母瑪利亞那樣,以各種方式佇立在十字架下,懷抱著痛苦卻深厚的平安,既不攻擊也不屈服」。
回到耶穌的臨別贈言及其見證,教宗說:「我們渴望以教會團體的身份跟隨祂的足跡,把我們的弟兄交託在天父的手中:願這雙慈悲的手找到他以福音的油點燃的燈,他竭盡一生傳揚福音並為福音作出見證。」
說到這裡,教宗引用了聖大額我略在《牧民守則》結尾處懇請一名友人為他提供靈性陪伴的話:「在我人生的暴風雨中,你在祈禱的甲板上堅固我的信心。如果我沉重的罪孽把我往下拽,叫我受恥辱,勞苦功高的你將向我伸出援手、扶我起來。」
教宗闡明,這段話展現出「牧者意識到他無法獨自承擔那些其實沒有人能獨力承受的種種。因此,他懂得信靠祈禱,以及受託於己的子民的照顧」。
如今,「天主忠信的子民團聚在一起,陪伴自己以前的牧人,將他的生命託付出去」。教宗指出,「正如福音記載,婦女們到墳墓那裡去,同樣地我們此刻在這裡帶著感恩的芬芳和希望的香膏,為向他再次展現出愛永垂不朽;我們渴望以他這些年廣施的油膏、智慧、細膩和奉獻這麼做」。
「本篤,基督新郎忠實的朋友,願你終於聽見且永遠聽見祂的聲音時,你的喜樂獲得圓滿!」
彌撒禮成時。舉行了最後告別禮。安靜的聖伯多祿廣場此時響起熱烈的掌聲,信眾高喊三聲:「立即封聖!」在本篤教宗的棺槨被抬進大殿以前,先停留在教宗方濟各身邊。教宗拄著拐杖在大殿前等候著,並在降福棺槨後,扶著棺槨低頭靜默祈禱。隨後,本篤教宗的棺槨被抬進大殿地下層,安放在若望保祿二世列真福品前的墓穴裡。